鎢是地球上熔點*高的金屬,用鎢制造的硬質合金,具有超高硬度和優異的耐磨性,被廣泛應用于工業領域。
經過近70年發展,株洲已成為亞洲*大的硬質合金生產基地、國家“稀有金屬材料基地”,在行業內處于亞洲*、全球前列。目前,全市先進硬質材料產業共有硬質合金企業數240家,占全國的34.6%,2021年實現產值385億元,占全國的42.1%,其中數控刀片行業占比76%,棒材行業占比21%,球齒類合金行業占比51%。制定和參與制定國際、國家、行業標準數量行業占比60%。
盡管被譽為“工業的牙齒”,但長期以來,硬質合金產業被認為是一個極其重要但相對來說規模受限的行業;趯Ξa業的深度研判,市委書記曹慧泉在調研中直擊痛點,明確提出“株洲硬質合金產業沒有天花板”。
被賦予打造先進硬質材料*產業集群的更重要使命后,株洲硬質合金產業,如何打開想象力,破圈躍升?這一次,我們挑選了江西贛州、浙江溫嶺、江蘇蘇州、福建廈門4座城市做比照,來為株洲的產業發展提供一些思路。
贛州:*大院大所賦能
引來*大院大所,就引來了科技“大腦”,與之同來的,是各大科研院所的人才、技術等資源匹配。
贛州擁有豐富的鎢礦資源,鎢保有儲量占全國第二,高品質的黑鎢礦保有儲量占全國*,為全國同類產品的70%,世界的60%,是世界上*主要的鎢原料產地之一。
靠近資源的優勢,讓贛州在產業發展初期聚集起一批以礦山開采和冶煉為主的大型國有企業。
近年來,贛州轉變發展思路,改變過去以開采為主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加強鎢礦產資源集約高效利用,大力發展后端的鎢精深加工及應用產業,鎢產業得以快速發展,引進、培育了江鎢控股、江鎢有限、崇義章源鎢業、贛縣世瑞新材料、耀升工貿等一批龍頭企業。
其中,于2010年成功上市的章源鎢業(崇義章源鎢業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擁有的采礦權礦山保有鎢資源儲量高達7.58萬噸,該公司也是全球*實現黑白鎢礦高效綠色冶煉的企業,并在納米鎢粉和納米碳化鎢粉領域具有*優勢。目前,其鎢相關業務已覆蓋全產業鏈,并且不斷向中下游精深加工方向延伸,在國際市場的品牌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去年以來,搶抓新一輪贛南蘇區振興發展這一國家政策機遇,贛州積極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深化院地合作,攜手“大院大所”這一高端“創新源”,持續開展“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全市“科創濃度”持續提升。
2020年,在江西省與中國科學院共同舉辦的*大院大所產業技術進江西活動中,贛州精心梳理了32項技術需求,向中科院發出邀約。當年10月,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即在贛州揭牌成立。這是中科院新增的*個研究機構,也是江西省*個中科院直屬科研機構,直接填補了江西無*大院大所直屬機構的*。
中科院入駐以來,已協調推動北京工業大學、蘇州納米所南昌研究院、江西理工大學、省科學院鎢及材料科學相關研究團隊,到贛州市大余縣企業調研指導,并達成合作意向。如今,大余縣人民政府與江西理工大學簽訂共建的“贛州鎢產業技術研究院”,已完成了注冊申報,場地建設等相關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依托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贛州探索“政、企、產、學、研”高度互動的創新發展體系,打通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的通道,產生更多良性連鎖反應。
經過不懈努力,贛州鎢深加工及應用產業迎來蓬勃發展,特別是鎢硬質合金領域,各項指標均實現大幅增長,鎢產業初步形成了包括礦山開采、冶煉加工、地質勘查、產品檢測、研發設計以及教育培訓等部門和企業構成的較完整的產業體系。2014年,贛州稀土鎢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突破千億元大關。目前,贛州市已成為全國鎢產品流通、交易和深度加工的重要基地,鎢產業的產值和銷售收入超過了全國的三分之一。
當前,贛州還在加緊對鎢產業進行整合重組,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延伸產業鏈條、提升技術創新水平、發展高附加值的深度加工和應用產品,引導各生產要素向大企業和深度加工領域集聚,建設全國重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
溫嶺:以貿促產帶起“硬核”產業
先有交易市場,而后引聚起制造業,延伸產業鏈條。以商貿思維為突破口的發展,值得研究。
溫嶺市,是浙江省臺州市所轄縣級市。既不是傳統工業基地,也不是工業品進出口集散中心,卻形成了專業車床刃具、鉆頭、卡尺等如此“硬核”的工量刃具產業。
工量刃具是機械造過程中用于測量及切割的輔助工具或產品,與數控機床密切相關,也是硬質合金產品的下游產業。
溫嶺的工量刃具產業,主要分布在溫嶠鎮及周邊鄉鎮(街道),其發展歷程可追潮到40多年前。
上世紀70年代,溫嶠鎮幾乎沒有企業。機緣巧合之下,在外經商的溫西人回家鄉,帶回來一些工量刃具,放在一塊面積9畝的空地上代銷。1987年,溫嶺溫西工業品綜合市場建成井投入使用,隨后又在1997年更名為溫西工量刃具交易中心,全國機械類工量刃具庫存品、舊貨大量流向溫嶺,貨源變得充足,銷售網絡遍布全國。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至上世紀90年代末,溫嶺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工量刃具交易集市。
先有市場,后有產業。專業交易市場的建立,為溫嶺工量刃具進軍全國市場乃至世界提供了機會,也直接帶動了溫嶺工量刃具產品的生產制造業。幾乎沒有生產經驗的*代工量刃具經銷商,摸索出了生產制造之路,并在2000年前后進入實業發展階段,自發形成了一些工量刃具制造集聚區,*批規模企業開始成長。
生產和生意不同,尤其是生產工量刃具,涉及到的工藝、技術、設備都特別專業。零起步開始研究,溫嶺企業派員工去哈爾濱、成都等地的工廠,學習制造技術,引進先進設備,還專門聘請了業內資深工程師。工量刃具制造產業規模的擴大,也進一步繁榮著溫嶺工量刃具的交易市場。
2009年,新的浙江工量刃具交易中心正式運營。如今,該交易中心已成為全國工量刃具品牌*大的集結地。溫嶺的工量刃具產品,從原有的鉆頭、絲錐、氣動工具、刀具等,發展到目前的近萬種,涌現了上優刀具、力鋒工具、甬嶺數控等一批快速成長、富有活力的新興企業,以及一批位居細分行業前列的“隱形冠軍”和“單打冠軍”。
在“以貿促工、工貿聯動”的發展思路引導下,溫嶺把工量刃具作為主導產業不斷做大做強,2019年實現產值249億元,相關企業達2000多家,已基本形成“溫嶺工具賣全國,全國工具溫嶺賣”的產業發展格局。
溫嶺人還在持續進行著制造升級,以更多方式為產業賦能。
2020年,浙江工量刃具交易中心以全國“工量刃具交易中心*股”的身份在香港H股掛牌上市。公開信息顯示,2021年該交易中心實現營業收入5720.50萬元。以這樣的體量,該中心上市后已募集資金1.25億元港幣,主要用于工量刃具科創園建設。而該園區,定位為創新型工量刃具企業集聚區,是溫嶺打造區域經濟發展、對外開放、招商引資打造的重要載體,主要面向高端制造企業。2021年一經推出已全部完成招商。
為有效破解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和創新資源短缺等短板問題,溫嶺還緊扣“研發+”“互聯網+”“智造+”“品牌+”“孵化+”“服務+”,打造溫嶺工量刃具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引進浙江大學臺州研究院、上海大學機自學院溫嶺研究院等7家高校,開展技術攻關,整合浙江工量刃具交易中心、省級工聯工量刃具眾創空間、溫嶺市工量刃具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溫嶺工量刃具商學院、中國工量刃具展覽會等服務資源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
以“市場帶動生產,生產又促進市場繁榮”的共生共榮循環,溫嶺正在驅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讓工量刃具行業走上規范化、智能化、正規化發展之路。
蘇州:打通商協會“服務末梢”
蘇州當地的商協會力量強大,不但能夠為企業賦能,還能為企業代言,成為洽談資源、維護權益的“帶頭人”。
今年2月,上市公司新銳股份(蘇州新銳合金工具股份有限公司)發布消息,當月已接受48家投資機構調研,展現出了強大的資本吸引力。
新銳股份的礦用牙輪鉆頭,在國內市場占有率位居*,澳洲及南美洲礦山市場占有率位列前三,具備與山特維克、阿特拉斯等跨國公司在該細分市場競爭的實力,現已形成了硬質合金及工具制造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發展的運營模式。
這家成立于2005年的企業,擁有蘇州、武漢兩大基地,于2021年登陸上交所科創板,是蘇州硬質合金切削刀具產業的龍頭企業。
近年來,蘇州聚集并培育了一批硬質合金切削刀具優質企業,包括同樣已經上市的銻瑪(蘇州)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鮑斯股份旗下蘇州阿諾精密切削技術有限公司、下游刀具應用企業優德精密工業(昆山)股份有限公司等等。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蘇州全市從事切削工具行業的企業就已有500家。
強大的市場,是蘇州吸引這些企業入駐的重要因素。除了布局在區域內大量的工具應用企業外,蘇州還擁有為這些行業企業賦能的能力,比如對接上下游資源、提供前沿信息展望、推動業界合作共贏等。
刀具市場的消費情況和結構變化情況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晴雨表。而機床是裝備的“母機”。以蘇州為重要承載地,江蘇省這幾年不斷舉辦大大小小的機床工具業展會,包括但不限于中國(蘇州)切削工具及裝備展覽會、蘇州國際機床及工模具展覽會、CME蘇州機床展、企業數字化轉型研討會等等。
這些展會,不但為行業企業帶來并展示了產業鏈上、中、下游的新產品、新技術、新理念,同時搭建起專業人才的溝通合作平臺,以發展的眼光挖掘未來切削工具市場的新需求,推進多贏合作和長遠發展。
在這中間,有一股力量不容忽視,那就是當地門類眾多、各具實力的商協會。蘇州民營經濟活力旺盛、百花齊放的背后,基層商會組織承擔著架橋搭臺的重要作用,發揮著貼近服務的顯著功能。
截至2020年底,蘇州市工商聯系統共有商會組織509個,而鄉鎮、街道以下的基層商會組織數量已占全市商會組織數量的近三分之一。2021年9月,在全國工商聯鄉鎮、街道商會建設推進會上,亮點頻出的“蘇州經驗”還受到了全國工商聯以及民營企業界的廣泛認可與好評。
蘇州市切削工具業商會自2016年成立后,不但組織和帶領行業企業多次參與國內外大型展會,更在商會發展中吸納了行業媒體、省外優質企業等成為會員單位,進一步為會員企業賦能。
2017年,昆山市數控刀具協會也正式成立,此后以協會牽頭,連續多年組織昆山雙十二數控刀具模具展覽會,欲將該展會打造成刀具行業的“達沃斯”。到2021年,該協會已有近200家會員單位,其中70%從事數控刀具生產制造。
這些區域性商協會組織,形成一股強有力的新勢力和新活力,在資源對接和商務談判中展現出更加強大的話語權,正改變著當地的行業發展格局。
廈門:構建新材料產業生態圈
坐擁全球*大鎢冶煉企業之一的廈門鎢業,廈門以龍頭企業為*,以創新戰略為支撐,加快構建新材料產業生態圈,新材料產業蓬勃發展。
在去年產業增長曲線中,包括廈門鎢業在內的多家廈門新材料企業增幅超過20%,其中關鍵戰略材料領域,廈鎢、廈鎢新能源增幅超60%,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發展從何而來?
先由龍頭培育,再輔以科技支撐,*后實現產業拓展。
廈門鎢業是全球鎢產業領跑者,也是全球*擁有從鎢礦山、冶煉到深加工、鎢二次資源回收等完整鎢產業鏈的企業。作為全球*大的鎢冶煉企業之一,廈門鎢業不滿足于初級鎢制品的生產制造,而是通過技術創新,向高端硬質合金、精密刀具等高附加值產品線突破,實現國產替代。
近年來,廈門鎢業重點發展硬質合金深加工產業,承擔了精密刀具的多個國家重大專項,產品實現國產替代并應用到航空航天制造領域。
隨著廈門鎢業等一批龍頭企業的帶動*,廈門市積極搭建平臺,采取“公共技術研發服務平臺+創新創業孵化器或基地”的方式,面向眾多新材料創新創業公司,搭建各類孵化器、實體創業平臺,新材料產業生態圈日趨完善。
對于上下游企業,廈門市委市政府出臺多項扶持政策。例如,該市對投資規模大的新材料產業化項目,優先列入重大建設項目計劃,享受“綠色通道”待遇;對屬于產業發展重點領域或產業鏈補全項目,給予經費補助;對新材料領域的人才引進,也給予一定程度的傾斜。
該市還精準施策,加強供需對接,鼓勵新材料企業積極開發國內和地方急需的新材料產品,培育新興市場;找準方向,明確新材料產業的下一步主攻方向、關鍵環節和突破口,加快該市新材料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2019年,廈門發布《新材料產業鏈群2018-2022年發展規劃》,從完善新材料產業體系、培育發展龍頭企業、建設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加快重點新材料初期市場培育、提升新材料質量標準水平、建設新材料產業發展載體、深化對外交流合作等方面,進一步打造新材料產業鏈群,并明確要做大做強鎢鉬材料,通過突破大尺寸/超薄鎢鉬板材及制品、鎢合金靶材、鎢鉬電極、金屬陶瓷,和超硬刀具關鍵技術及應用瓶頸,開發國防軍工用鎢鉬材料,進一步提高鎢鉬系列產品在國內及國際市場的地位。
【智見】
成功的路徑或許不同,但發展的思路可資借鑒。
縱觀多地發展,株洲硬質合金要想打破“天花板”,先要破除思想的局限。
先說個故事。磁流體,是一種既具有液體的流動性又具備固體特性的高端磁性新材料,被用于苛刻條件下的密封、減震等領域。但*近,有人用它做成了音響,在封閉可視的箱體內,黑色抱團的磁流體,在樂曲振動中變幻出各種奇妙的形態。
硬質合金,也不僅僅只能用于工業加工領域。近年來,已開始在醫療、3C等領域拓展使用,未來,還有更多的應用場景等待挖掘,而其中誕生的機會將是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另一方面,隨著國內硬質合金技術的提升,以及替代進口需求的持續增長,市場對國產高端硬質合金產品的渴望還在上升。高端硬質合金壁壘的突破,以及優質的硬質合金產品解決方案的提供,不僅是未來國內硬質合金行業的發展方向,也是作為全國*大硬質合金生產基地的株洲企業理應挑起的重擔。
為此,株洲硬質合金企業急需破除目前體量小、產品差異度不高、高端產品偏少的局面,以資源整合、行業協同等方式,向高端領域積極邁進。
而這種趨勢,在全國已經啟動。以大型集團企業為主的國內硬質合金龍頭,正在更大范圍內加快產業鏈整合步伐,去年底,已有上市公司提出對我市硬質合金企業的并購計劃。
行業變革,勢在必行。每一個身處其中的集群內企業,都需要對未來準確思量。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
鄭重聲明: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發布,該企業負責信息內容的完整性、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本網站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CopyRight ©2005 杭州極點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